端午節(jié)是幾月幾號呢?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這,人們除了浸糯米、洗箬葉、包粽子外,也會如火如荼地開展拜龍神、賽龍舟等傳統(tǒng)禮儀活動。這些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那么,它們盛行不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端午節(jié)的由來:關于端午節(jié)的起源,一直有著不少的傳說,而其中有影響的說法就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痛創(chuàng),悲憤交加之下,毅然投江,以身殉國。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憑吊,并將竹筒貯米投入汨羅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后來史料記載屈原曾托夢于人,說人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于是,人們怕米團為蛟龍所食,便以箬葉包飯,外纏絲線,世代相傳下逐漸發(fā)展為端午節(jié)的粽子。
端午節(jié)的習俗:千百年來,人們愛而惜之,便在民俗文化領域里將端午節(jié)的習俗與紀念屈原的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吃粽子,便是端午節(jié)的一大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應該稱得上是文化底蘊較為深厚的傳統(tǒng)食品了。粽子的種類繁多,口味迥異。北方多以紅棗,豆沙為餡;南方則有叉燒、蛋黃、鮮肉、什錦、火腿、板栗等多種餡料。粽子既是消暑開胃的美食,又是營養(yǎng)豐富的佳品,一度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活動之一。相傳沿江百姓因不舍屈原投江而去,紛紛劃船追趕,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源。人們亦可借機驅散江中之魚,為免其糟蹋屈原亡魂。
說到賽龍舟小編可是聽說場面很激烈的哦~鼓聲三下紅旗 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端午飲雄黃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qū)極為盛行。因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在端午那天給他們的額頭、耳鼻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祛病除疫,蚊蟲不叮。
掛艾葉、菖蒲也是端午節(jié)的習俗之一。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也有人將艾葉懸于堂中,或剪為虎形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
端午節(jié)佩戴香包也有著一段悠久的歷史。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縫制的,顏色鮮艷,制作精良,成為端午節(jié)民俗文化下的標志產(chǎn)物。
虎符纏臂,佳節(jié)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滿江紅.端陽前作。
——宋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