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國風設計的依據,一是以中國為主的東方外銷藝術品,二是17-18世紀中國游記等著作中的插圖。歐洲還對中國瓷器和漆器的制作工藝進行研究,成功地創制出自成體系的制漆與制瓷技術。在不同的,中國風設計的流行與表現形式有所差異。它興起于荷蘭,卻在法國得到充分的表現。此外,德國、英國、意大利、北歐、俄羅斯、波蘭等,也不同程度地流行過中國風。
歐洲古典家具
17—18世紀的歐洲,開始盛行巴洛克,繼而盛行洛可可這樣的矯飾之風。而此時正逢中國的明末清初,中國出口的陶瓷、刺繡、漆器、木家具等,裝飾風格偏重華麗、繁縟、精巧,工藝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些手工藝品所展現出異國情調的矯揉造作傾向,恰好迎合了歐洲貴族的口味。當然,歐洲本土的藝術家和工藝匠師不可能深入地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在商品生產中又要考慮歐洲人的喜好,必然創作出不洋不中的奇特樣式。
從17世紀后期到18世紀,中國風設計分別體現出巴洛克與洛可可藝術的特點,特別是與洛可可藝術水乳交融,華托、布歇、胡特、畢芒的作品是其中的代表作。18世紀晚期,新古典主義興起,中國風設計退出流行。在藝術風格上,中國風設計具有鮮明的特色。
它主要表現在裝飾藝術領域,以中國人物或中國動植物、風景為題材;在色彩配置、構圖形式上,也部分地借鑒了東方藝術的特色。此外,它對園林設計也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中國風設計雖然血統混雜,不中不西,卻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已經成為歐洲近代藝術遺產的一部分。
在法國,中國風異常受寵,貴婦們的鞋面上都是絲綢織錦來做面料上面再刺繡上圖案。宮廷當中刺繡更是無處不在床罩、帷幔和窗簾甚至是家具也配以絲綢的刺繡。在絲綢的圖案設計上表現得十分怪,這主要體現在對于植物的描繪是建立在對異國植物的構想上,而這種形態是與東方元素相結合靈感取材于進口的刺繡織物和本國的植物插圖。法國里昂也曾設計并生產了不少屬于這種怪異紋樣的織物。
在法國印花圖案設計師奧貝爾康普創造的朱伊花布上也大膽采用了中國趣味的圖案除了巴黎,法國的其它城市如莫羅茲、南特的印花工廠也紛紛印制中國趣味的花布使得中國趣味深入到民眾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