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修復在歐美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在中國,說實話,比較少見,推倒重建的倒是挺常見的。2007年,比利時商人Juan van
Wassenhove出于興趣,聯合朋友林凡與周理賢,開始了智珠寺(至今已有600多年)歷時5年之久的破廟修復工程。
智珠寺和嵩祝寺老照片
如今智珠寺已經變成了一個集畫廊、會議、餐飲及客房等功能的精品酒店東景緣。不過目前客房依舊在整改中,并沒有對外開放,餐廳、會議及展覽照常營業。獲得無數贊美的東景緣為何會被整改,具體原因,文末揭曉。
破敗的北京老胡同
智珠寺是明代永樂皇帝統治年間(1403年-1424年)建造的御用印經廠,是皇家御用的印刻藏文典籍之所。
老建筑的修復,特別是寺廟,遠沒有那么簡單,特別是修舊如舊的工程更一個大工程,修復團隊堅持“全方位保存歷史風貌”的理念。
清理出了400卡車的瓦礫
為翻新重建購買了80立方米的新木材
換掉了71根木柱
并整修了1400平方米的棚頂
43000塊棚頂瓦片被手工清洗和更換
每一塊磚瓦、每一根柱子都被小心翼翼地拆下來
老建筑的修復,并非要新面貌新設計,而是要恢復舊時的模樣,這對于修復團隊,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光尋找工匠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還要依賴眾多的歷史記載中尋找老照片與介紹進行修葺。
在古建筑的院子內,融入現代藝術家的雕塑作品,體現與時俱進的設計精神。
充滿精氣神的老胡同,明清氣息非常濃厚的建筑風格,銹跡斑斑的墻面代表著的不僅僅是歷史,更是民族建筑的精華。
又殘又破的門板,寫滿了歷史的痕跡。原來殘殘破破才是真愛!
雕龍畫鳳依然清晰可見,難得一見的真相。木板上的原版梵文畫仍保存完好,在180塊木板之中,僅有30%的作品可以修復。
“我們非常小心地比對和挑選修復方式,盡量做到修舊如舊。”
工程師從舊建筑里挑選能使用的材料,再尋找到接近舊材料的新材料,按建筑原貌一比一重建,“這種方法比全部拆掉再用新材料按舊圖紙重建的方式費時費力得多,很多人說我們太了。這并不是一個合理的成本,但這是一種對于歷史的尊重。”
文革時代的標語,竟讓人如此親切。
陽光從老窗戶進入室內,中國紅的墻面與灰色的地面,成了美的對比。
毛主席的老照片成了眾多藝術品種耀眼的一個,這一空間則顯得比較現代前沿。
精妙絕倫的燈光設計,讓空間顯得格外空靈,越簡潔越有范。
“做這個項目的時機選對了。經過多年的冷漠忽視之后,中國富人現在對修復帝國時代建筑很有興趣。10年前我們在中國連相關的熟練工人都請不到。”設計師對于當年的艱難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