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全國兩會中,“工匠精神”也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如是寫道,“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制造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個方面。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說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反應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樣的?”有著非常翔實的介紹。其中,被廣泛引用的是好萊塢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畢業典禮演講中提到的一個例子。她和丈夫去東京一家壽司店吃壽司,發現壽司好吃到讓她這個素食主義者都欲罷不能,但發現店里只有6個座位。她一開始很好奇為什么不擴張,后來朋友向她解釋:東京所有棒的飯店都這么小,而且只做一樣料理,因為他們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關鍵不在于數量,而在于對事物追求至善至美過程中的愉悅。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不難提煉出工匠精神的內涵。它指的是一種精工制作的意識,一個產品的每個環節、每道工序、每個細節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專注、精確、、追求卓越。套用財經學者吳曉波的話來講,工匠精神就是:做電飯煲的,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黏鍋;做吹風機的,能讓頭發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松省力;做保溫杯的,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做馬桶蓋的,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凈似玉,如沐春風……
“工匠精神”也可以從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窺究竟。瑞士制表商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表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他們用心制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在工匠們的眼里,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正是憑著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濫造。當然,制造業的終目的都是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過,相較于粗制濫造賺快錢,堅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難、也是正確的路。你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僅是一項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
顯然,工匠精神是各行各業轉型的必備條件。工匠精神不單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理念,它也是家裝行業的轉型方向。置造家希望通過“匠心、堅守、創新”,變革家裝行業現狀。盧森裝飾——專注做好一件事,只為放心和智慧生活,讓更多家庭的夢想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