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承諾,對方反悔維權難,一定要簽訂書面合同或相關紙質協議。
下半年歷來是裝修黃金期。6日,記者從柳州市工商局雙生分局獲悉,近期他們調解了多起因家裝產生的糾紛,但均因只有“口頭約定”、缺乏證據,要幫助消費者維權困難重重。
微信支付6000元
吊頂縮水維權難
家里要進行新裝修,柳州市民陳女士經朋友介紹,通過微信認識了在西環路從事建材經營的一名老板。聽朋友說,該老板信譽不錯。她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訂購了吊頂、柜子等物品,并向該老板的私人賬戶支付了6000元。
施工時,陳女士才發現說好的9毫米厚吊頂板,變成了5毫米。施工“縮水”近一半,于是她向該老板討說法。老板稱,此前他已經與陳談妥,按照她出的價格,吊頂只能做5毫米厚,并稱陳當時也表示同意了。
雙方爭執不下,陳找到了雙生分局生產資料市場管理所投訴。執法人員稱,調查發現,陳與建材經營部并未簽訂相關合同。如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他們也很難判定。此外,陳是向經營部老板私人賬戶轉款,即使有轉賬記錄,但沒有任何票據,也很難判定這是他們之間的其他私人交易還是家裝款項。
各種證據缺乏,陳只有自認倒霉。
付包工頭2萬元
沒有合約損失慘
與陳女士一樣,黎女士也碰到了裝修帶來的“坑爹事”。不一樣的是,黎栽在了“包工頭”手上。
黎找了一個包工隊進行新家裝修。與包工頭口頭談妥相關事宜后,包工頭帶著她到新風建材市場選衛浴等物品。來到一個門面,包工頭就拉著她往里走,介紹各種物品如數家珍,感覺建材門面就是他自己開的一樣。
選好了產品品牌、定好數量后,經營部的老板開了一個單據。隨后,包工頭說,其他麻煩事黎女士都不用管,他與老板商議即可。
幾天后,包工頭向黎索要了2萬元,說是給建材商的材料費。黎立即進行了支付。接下來的時間,包工頭遲遲不打電話說開工時間。黎主動聯系,才知包工頭已去了外地。
感覺自己被騙,黎來到新風市場,找到門面老板索回材料款,老板稱開單后他并沒有收到任何款項。再打包工頭的電話,已無法撥通。
執法人員稱,黎對包工頭底細不清楚,雙方沒有簽訂裝修協議,也沒有付款憑證。如今,包工頭又聯系不上,他們想調解也無法入手。
提醒:
書面合同是維權重要依據
雙生分局生產資料市場管理所相關負責人稱,每年裝修黃金季,他們接到不少糾紛投訴。工商也提醒市民,裝修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簽訂紙質合同。口頭承諾,對方反悔維權難,一定要簽訂書面合同或相關紙質協議。
2.明細要約定清楚。合同中,對產品的大小、規格、價格等進行詳細約定。注意約定對方的違約責任。
3.轉款要對公。付款轉到“某公司”或“某經營部”的對公賬號,不要轉到私人賬戶。避免產生糾紛,有理說不清。
4.記得保留證據。施工過程中,對于部分鋁材、瓷磚等,可以留一些小樣。這些也許能成為維權的有力證據。(來源:南國今報)